計畫研究簡介

子計畫三「全球暖化與易受傷害族群健康」

 

研究背景

 

聯合國將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同列為永續發展的三大核心價值,這三大價值相互影響且與健康之社會決定因素息息相關。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複雜和預測的不確定性,除了需要社會的彈性與調適能力,而其中最受影響的族群與健康結果,更需要精細的評估與探究。以全球氣候變遷為例,從極端氣候、人畜共通傳染病,熱危害到食品安全等,對於民眾健康的影響甚鉅。熱危害可能造成肺、腎功能的傷害,乃至於長期的心血管代謝疾病,而氣候變遷亦改變微生物滋長的環境及相關生態鏈及產業鏈的生態,對於群體健康帶來的風險與疾病負擔需要進一步評估,此類議題在台灣學術上是相對是到忽視的。並且氣候變遷相關研究以次級資料庫分析為主,缺乏個人層級流行病學調查。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因地而異,國際上缺乏地區差異與個人層級的健康風險評估與健康介入模式。

 

依據Blum的「影響健康福祉的力場之整體模型」,影響健康福祉的環境因素分為物理性 (如冷、熱)、社經地位 (如偏鄉、低收入與社經地位、低教育程度)、食物與飲用水 (如食品毒素汙染、飲用水安全)、與蟲鼠媒介等自然與人為因素。氣候變遷屬於自然環境因素,臺灣農業偏鄉之孕婦、兒童、老年人為影響健康福祉的易受傷害族群。臺灣過去研究發現,極端熱壓力除造成老年人死亡率[6]、慢性腎臟病危險性上升[7],是否受老年人熱適應能力不足、或多重慢性病影響,需進一步分析。孕婦為全球暖化下的易受傷害族群,臺灣過去研究發現極端熱壓力會增加孕婦死產風險[8],其機轉不明尚待釐清。臺灣極端高溫與極端降雨,造成鼠媒與蟲媒傳染病跨境與跨洲傳播,據統計全球新興與再興傳染病70%為蟲媒與動物媒介之傳染病[9, 10]。環境潮與黴菌過敏原,亦增加兒童過敏性皮膚炎[11],凸顯氣候變遷對生物性疾病傳播的重要性。高熱潮濕下,食品容易受黴菌、黴菌毒素汙染,造成肝、腎傷害[12],但國內目前仍缺乏黴菌毒素對國人食品安全風險相關研究。良好的熱調適行為,可降低氣候變遷健康衝擊[13]。臺灣社區民眾對熱調適行為,尚缺乏相關調查資料。

 

 

 

 

 

研究目標

 

探討全球暖化下的熱危害與食品黴菌毒素等風險,對健康的危害與預防。

 

  1. 易受傷害族群熱調適行為與健康影響調查:以結構方程模式檢驗氣候民眾變遷態度、調適行為、與民眾健康之影響。以人工氣候室進行生理機轉驗證

  2. 熱壓力對孕婦與兒童健康效應世代研究:於雲林農村社區建立孕婦研究世代,藉由表基因體、代謝體分析,回答熱壓力造成不良妊娠與生殖危害機轉

  3. 社區鼠媒與蟲媒傳染性疾病之分子與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包括鼠形動物之採樣與外寄生蟲之採樣與分子分析

  4. 食品黴菌毒素的疾病負擔與台灣殺菌劑暴露健康風險評估:系統性探討氣候變遷對於食品中黴菌毒素與抑菌劑所帶來的健康風險